日前,环保部发布对28个城市的督查通报,发现一些痼疾。其中,“花式造假”再次闯入视线,部分企业在监控设备和监测数据上动起了手脚,有的偷天换日,有的暗度陈仓,有的企图蒙混过关。(见5月7日《人民日报》)
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,一些地方和单位在环保方面搞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”,有“硬抵抗”也有“软应付”,甚至不惜动起歪脑筋、放起烟幕弹、玩起障眼法,对环保数据进行造假,企图蒙混过关。对此类行为就应该“拔出萝卜带出泥”,以严惩铲除其滋生蔓延的土壤。
环境数据造假往往是低成本、高回报甚至一本万利,所以一些企业才把更多的精力投向数据造假,以图瞒天过海。用数据造假的方法看似眼前获得了一些利益,实则污染大环境,吃的是“子孙饭”,犹如“涸泽而渔、焚林而猎”。严厉处罚虽不是目的,却是必要手段。斩断利益链条,处以超过违法所得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处罚,提高违规生产成本,甚至令其倾家荡产,堵住违规生产“出口”,并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,将有助于进一步形成严格落实环保法规的浓厚氛围。环保执法,没有最严只有更严,持续拧紧环保执法的“发条”,才有可能杜绝环境数据造假,遏制违法行为对环境的破坏。 |